最近連續讀了兩篇討論「AI 是否讓我們大腦外包」的文章,觀點雖不同,但都讓人停下來好好想想:我們在使用 AI 的同時,是否也正在放棄某些思考的肌肉?
其中一篇文章持較為警戒的態度。作者引用 MIT 的一項研究,找來 54 位參與者配戴腦電波儀進行長期追蹤。結果顯示,若一開始就交給 ChatGPT 寫作的人,腦部連結性下降明顯,有 83% 出現「認知失憶」的現象。簡單說,就是你的腦子開始偷懶了。他主張:應該先自己動腦「守」出初稿,再用 AI 來優化(守→破→離),否則長期下來,基礎思考肌會萎縮,創造力與記憶力也會一起打包走人。
另一篇作者則相對樂觀。他認為,交給 AI 處理那些重複又瑣碎的思考任務,反而能釋放我們的大腦去挑戰更高層次的難題。他用「打字取代手寫」作為例子:雖然現代人手寫變少了,但寫作量與傳播力卻爆發式成長。他進一步指出,AI 應該負責標準化、可認證的部分,人類則該投入那些教科書沒教的創造性挑戰——因為思考只是工具,真正的重點是「解決問題」。
這讓我突然想起一本我在 2021 年買的書,《思考外包的陷阱》。那時 AI 還沒像現在這麼普及,書中談的是人們過度倚賴專家、放棄自己思辨能力的危機。沒想到才過了幾年,AI 已經成了我們口袋裡的專家,這種「思考外包」的現象,只會愈演愈烈。
那麼,我們應該守住哪些大腦肌肉,不讓它退化呢?我認為,應該是那些核心能力——像是提問力與說明力。雖然 AI 可以提供協助,但這兩項能力,我認為對老師與家長來說,依然是無可取代的。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家庭對話裡,懂得問對問題、說清楚觀念,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。
📌 免費直播預告|6/23(週一)晚間8:30 開播!
🎙 主題:《讓AI成為你的教學&家庭影子教練》
——說明力GPT+提問力GPT 雙 AI 教練上線服務!
📚 上課講到聲音啞、學生卻說聽不懂?
🧠 問了問題,全班靜得像無人島?
👩👧 孩子問你功課怎麼解,你卻講到兩人都爆氣?
🗣 想跟孩子聊聊,但問兩句就沒下文?
你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少了一位幫你解說+設計問題的神隊友——
AI教練組合:說明力 GPT × 提問力 GPT,正式登場!
📖 在這場直播中,我會分享:
1️⃣ 《The Art of Explanation》這本書如何改變我的教學與對話方式
2️⃣ 兩支我親自開發、親自實測的 GPT 工具:
說明力教練 GPT:幫你把抽象知識「白話翻譯」,無論面對學生還是孩子都說得清楚!
提問力教練 GPT:提供好問題設計範例,幫你提升課堂提問力、也能陪孩子進行深度對話。
🎁 延選好學 EDUx 計畫 一直免費開放給老師與家長學習,這次直播也不例外,報名即可獲得 GPT 免費試用權限!如果你願意支持我繼續推廣這樣的 AI 教育資源,也歡迎加入贊助行列👇
🎁 贊助好禮方案|給支持者的專屬感謝
🔸 $200|直播回放+2支GPT組合 一個月使用
🔸 $500|直播回放+2支GPT組合 三個月使用+直播簡報
🔸 $1000|直播回放+2支GPT組合 永久使用+簡報+勇哥限定【教甄口試通 GPT】
📥 贊助與報名連結我放在這裡!
📆 記得6/23(週一)晚上8:30 上線參加這場 AI 教學 × 親子對話新蛻變!
《思考外包的陷阱》:在專家與AI當道的時代,如何保留自己的判斷力?
你是否曾經發現,選個電影、挑家餐廳,甚至為孩子找補習班,都變成了一場「資訊迷宮」?太多建議、太多排名,最後只好聽演算法的話、看別人怎麼選,乾脆別想了?
這正是《思考外包的陷阱》這本書想提醒我們的:當資訊與選擇爆炸,當專家與科技越來越強,我們卻可能越來越習慣,把自己的思考「外包」出去。
書中一開始便提出一個關鍵觀察:未來的關鍵能力,不只在於你是否擁有深厚專業知識,而是你能否「連結知識」、整合判斷。能看清全局、懂得什麼時候找對專家協作的人,反而比單一領域的高手更有機會脫穎而出。
專注,也可能讓你看不見大猩猩
書中提到一個經典心理實驗:請受試者數一段影片中籃球傳球的次數,結果有一半的人完全沒看到,一隻穿著大猩猩裝的人大搖大擺地走過畫面中央。
這不是笑話,而是「選擇性注意」的證明。當我們太過專注,就可能錯過眼前最明顯的異常訊號。
真實生活中,這種「過度專注」其實處處可見。例如PSA(攝護腺特定抗原)檢測,本是用來篩檢攝護腺癌的工具,卻因醫界過度依賴這項指標,反而導致大量「過度診斷」──抓到一堆其實不致命、成長緩慢的「烏龜型」癌症,卻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療。
對家長而言,這樣的陷阱並不陌生。比方說,當孩子感冒發燒時,醫生一開口說可能需要抗生素,我們是否能多問一句:「這是細菌感染嗎?是否需要觀察幾天再決定?」這種主動提問,常能避免不必要的用藥。
當思考被「規則」與「科技」取代……
我們常為了節省時間,交出思考權給專家、演算法或一套「標準流程」。這沒錯,但當我們完全依賴它時,問題也隨之而來。
作者分享一個在南非開車的經驗。要去的咖啡廳近在咫尺,步行即可到達,卻因導航設錯為開車模式,結果多繞了冤枉路;但這還只是小事。真正嚴重的是像法航447空難——當自動駕駛系統出現異常,飛行員卻無法即時判斷、介入操作,最終釀成悲劇。
或是所謂「框架效應」:同一塊肉,標示為「75%瘦肉」比標示「25%脂肪」更受歡迎。明明意義完全相同,卻因資訊呈現方式不同而影響判斷,這也說明我們的選擇,常常不是那麼「理性」。
在孩子的教育選擇上,我們也常遇到類似情況。例如選擇補習班時,不少家長可能傾向直接參考「升學榜單」或網路評比,但是否有更適合孩子學習風格與性格的選擇?試著與孩子一起去試聽、觀察課堂互動,也許能發現那些數據未能呈現的細節。
關鍵時刻,你還能自己做主嗎?
書中還提到一個故事:一位女性被誤診罹患罕見癌症。她沒有馬上接受治療,而是主動查資料、比對病理報告、尋求第二意見,最後發現原來是醫生誤診,才避免了不必要的化療。
這提醒我們,專家的建議固然重要,但我們不能只聽結論,而要懂得追問:這個診斷背後的依據是什麼?假設條件為何?
不同問題,不能用同一把尺量
《思考外包》也提出一個重要框架:問題類型不同,思考方式也該不同。有些問題是單純的,只需標準流程與專家支援;但有些問題則高度複雜,像是新科技對社會的影響,沒有固定答案,需要的是開放的探索與多元觀點。
像這樣的問題,我們要學會三角驗證:從不同來源、不同立場蒐集資訊,從不同角度拼湊出真相。
美國總統林肯便是一例。他在內閣中刻意安排理念對立的成員,讓政策能激盪出更多層面、避開盲點。你甚至可以自己扮演「惡魔代言人」,刻意質疑自己的計畫與假設,找出漏洞,才能更接近事實。
初學者的優勢?
另一個啟發人心的觀點是:好奇眼光的重要性。書中提到,金融顧問Frank Gio,運用數據分析技術找到埃及失落古城——這是專業考古學家多年未竟的任務。還有智利礦災中的礦業部長Laurence Golborne,他非該領域出身,卻成功統籌多方專家與意見,最終救出受困礦工。
這些案例說明,初學者的「無知」,反而讓他們少受傳統框架限制,更能開放接受新解方。
那些你還保有的主導權
最後,這本書要提醒我們的,其實是一種內在姿態——在這個專家滿天飛、AI無所不在的時代,我們更要意識到:「判斷力」,是無法被自動化的能力。
專業、規則、科技,都是你可以使用的工具,但你是那個拼圖的人。唯有懂得提問、敢於看全局、樂於對話與質疑,我們才能在資訊的洪流中,保住自己的方向感。
留給你的思考題
科幻小說家Isaac Asimov在《職業》一文中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:人們靠植入知識學習,唯有少數不能被植入的孩子,靠自己思考與摸索,成為社會真正的創新者。
當我們越來越依賴證照、標準流程與專家推薦,你覺得我們該如何發掘、培養,甚至保護那些能跨領域整合、提出獨特見解的「思考者」?
也許,這就是留給我們,最值得自己回答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