📬 這週我們聊聊:學習歷程造假風波,該怪誰?又該怎麼辦?
嗨,親愛的學友:
最近有個新聞,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——
一名錄取陽明交大與北醫醫學系的高中生,因為在社群上公開自己的申請備審資料,結果竟被網友發現內容有不實,最後被兩校取消錄取資格。
說真的,這不是小事,因為它戳中了現在很多家長、學生和老師都關心的一個大問題:
👉 學習歷程資料,真的能代表學生的真實能力嗎?
👉 還是它早就變成「誰會包裝,誰就贏」的比賽?
💖本期電子報感謝永信藥品贊助支持
🧩 誠信的邊界在哪裡?
事情的起點,其實就是一句話的差別。學生原本參加辯論比賽拿到的是「單場優秀辯士」,但在備審資料裡寫成了「最佳辯士」。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沒什麼——不就是措辭不同嗎?
但問題就出在這裡。如果這種文字上的「包裝」,在申請審查中不被發現,那其他學生呢?那些誠實寫出自己真實經歷的人,豈不是輸在起跑點?
而且說實在的,這次會被發現,是因為學生自己上傳到網路。那其他同學沒公開的備審資料呢?我們真的知道裡面有沒有問題嗎?
🧑🏫 教授沒時間核對每張獎狀——這是現實
有些人可能會問:「那教授怎麼沒發現?」其實這一點也不難理解。你想想,每個教授要看幾十甚至上百份資料,要一一去查每張獎狀的名目、有沒有附證明,是幾場比賽第幾輪?
現實就是,他們沒那個時間。
而制度設計上,本來也就不是要教授變身警探,而是相信學生會誠實寫、老師會適度引導,大家在信任中完成選才。
但這起事件打破了那個信任感。
⛔ 這不是老師的錯,也不是老師該扛的責任
最近有些聲音說:「高中端要加強把關!」
這句話聽起來合理,但實際上非常危險。
因為它會被解讀成:「你們老師要一一去驗證學生講的是真的假的、志工時數有沒有做、活動有沒有參加。」
但我們得問問現場的老師們:你們真的有那麼多時間和資源去查這些嗎?而且,這是你們本來該做的事嗎?
現行制度,老師需對學生上傳的課程成果認證,但多元表現以個人參與的課外活動居多,是不在認證範圍的。實務上,要學校老師去認證課外活動,也是不太可能的任務。老師的角色,是引導學生反思、理解素養,不是當審查官。如果把查核的責任全丟給第一線,那等於是在制度出錯時,處罰的卻是基層。
🛠 那該怎麼辦?——制度的補強
要防止這樣的事一再發生,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人盯資料,而是制度的智慧化設計。
這裡我們想分享三個實際可行的方向,給大家參考:
✅ 1. 系統自動「標示高風險項目」
像是全國比賽得獎、志工超過200小時、參與策展或主講人這種特殊經歷,系統可以跳出提示:「這是高查核風險項目,建議附佐證資料」。不是強制,而是提醒,幫學生自我檢查,也讓教授看得更清楚。
✅ 2. 每個人上傳時,都簽署誠信聲明
很簡單:「我保證以上資料屬實,如有不符,願意負責。」這是一個承諾,也是讓學生自己知道,學習歷程是要對自己負責的,不只是交差了事。
✅ 3. 建立「自我說明欄」+抽查制度
學生在寫特殊經歷時,旁邊可以有個「說明欄」,簡單補充:參與角色、資料來源、證明方式。大學端則針對這些高價值資料,隨機進行少量抽查,避免破窗效應。
這三招,能讓制度回到一個健康的狀態——誠信是學生的責任,老師是陪伴者,系統是輔助者,而不是誰變成誰的查核員。
💬 給這位學生,也給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句話
我們知道,這名學生已經為他的錯誤付出代價。但這裡也想說:
高中階段犯錯,不見得是壞事。如果能從這次經驗學會什麼叫誠信、什麼叫負責,那他的人生還是可以重新對焦的。
對教育界來說,這也該是一個機會。我們不能只是懲罰個案,而是要利用這個時機,主管機關與大學端要檢討如何讓制度變得更合理、更細緻,高中端該做的是平日加強誠信教育。
🎯 讓學習歷程回到它該有的樣子
學習歷程的初衷,不是為了讓學生比誰包裝得好,而是希望大學能看見學生真實的學習樣貌。
如果制度失去了真實,那它就只剩下形式。
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學會誠信、能自我負責,那我們也得打造一套能讓誠信落地的制度。
希望這場風暴,能成為一次轉機,而不是一場更大的失望。
🧭 延伸工具推薦:讓學習歷程,從升學工具變成生涯探索地圖
說到底,學習歷程檔案不該只是升學時的包裝工具,它真正的價值,在於幫助學生認識自己、整理學習歷程、探索未來方向。
大學教授在審查備審資料時,其實不是看誰獎狀最多,而是在意——學生是否真的學過、想過、做過,有所反思與成長。
為了協助學生、老師、家長理解這個核心價值,我在之前曾設計了一款 AI 工具:
🧠 「學習歷程準備指南GPT」——專門幫你快速掌握教育部學習歷程手冊重點、六大指引、審查邏輯,建立全盤準備架構。
這不是那種代工式的模板幫你「寫一份漂亮的歷程」,而是用AI的力量,把抽象的「反思」變成人人都能做到的練習。透過具體引導問題和思考鷹架,讓你的學習變成有感、有脈絡的真實歷程。
📌 現在只要公開分享本文(轉貼社群、限動或轉寄朋友),
📲 並點選加入《延選好學Line社群》,
即可獲贈 「學習歷程準備指南GPT」的永久使用版!
除此之外,我也設計了完整的「 6 支幫助學習歷程的 AI 學伴組合包」,以及提供老師或家長陪伴孩子,從日常經驗到素材的「週週反思練功法」,無論是課程成果整理,到多元表現素材分析,都能實際幫上忙。這些工具的目標很簡單:
✅ 不做代寫、不搞包裝,
✅ 幫你把「真實」變得「說得出來」,「有條理」,「讓教授看得懂」。
讓我們一起,重新找回學習歷程的初衷——不是比誰演得好,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誠實展現自己的獨特成長軌跡。